top of page
mobius_Banners01.jpg

相同的元素,如何展現出不同的精彩?讀魏子千《幸福森林》與木几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

【文/戲雪】




**注意,本文未揭露謎底,但可能有劇透和故事核心,請斟酌閱讀**


  「何止參與,我他媽就是設計你們那顆小腦袋的人。」   「請不要爆粗口。對於賦予我們智慧的人,我理應抱持著崇敬的眼光看待,而我不希望對你的評價因為一時的情緒性發言而降低。」   你們才沒有智慧,這些都只是模擬運算的結果,是一道道算式的推演告訴你該如何回答、該採取什麼樣的反應。   原本劉大概會如此反駁蘇利文,但現在的他在見識到蘇利文超然的談吐與表現後,他已經搞不清楚這個AI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。(《幸福森林》P.111)
  「我曾經是打算研究自律機器的......我在見過她以後,便放棄了這條路。」   她冷哼一聲。「因為她太像人類了?」   「因為我太像她了。」戴爾說。(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第71頁)

   光看封面完全想不到兩個這麼搭,根本天生一對。    一個封面可愛溫暖,一個封面是暗冷色系, 但其實前者是黑色寓言,後者才是明亮到底。   表面上,一邊是有如童話的氛圍,一邊是蒸氣龐克的世界; 設定上,一邊是陪伴孩子用的動物人偶,一邊是為大人服務的女形人偶。   內容上,前者代入他人、換位思考,後者探討自我的意義。 從人扮人偶,到人偶扮人;從人變人偶,到人偶變, 是扮是變,誰分得清楚?是人或是人偶,又有那麼重要嗎?


  幸福森林 生活公約

  一、不可以使用暴力或口出惡言

  二、沒被邀請就不得擅闖別人家

  三、拿走別人的東西一定要歸還

  四、不舒服時記得去診所上發條

  五、神不在時不能隨便離開小鎮


  《幸福森林》乍看之下,從封面到文案,都像是少兒文學, 事實上第一幕讀起來也像是給小朋友看的, 所以我本來還覺得有點無聊,不過隱隱又有種違和感, 直到第一幕尾聲,特別是最後一句,讓人整個豎起毛來, 我立刻對照前後兩張附圖,和第一幕的篇名—— 沒錯,作者是故意的,這根本不是給小朋友看的故事。

  明明不對勁,大家卻還是照常生活著,日複一日重複同樣的行為。 神是什麼?盡頭又是什麼?為什麼大家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? 對一切意外視而不見,或當成神跡解釋,就是幸福的真諦嗎? 幸福森林,原來是講述「服從外部制約」的黑色童話。

  然而這只是幸福森林的部分,而且是一開頭的部分。

  就結構上來說,《幸福森林》採內外雙線進行: 「幸福森林」裡的故事,和主角劉所在的真實世界。 真實世界的案件是由兒童虐殺影片開始, 而最後的某些揭露(不單指殺人手法),也非常兒童不宜, 所以說這部作品雖然看起來可愛,卻完完全全不適合小朋友。

  讀者大概可以想見: 「幸福森林」裡的故事,映照著書中真實世界的情況。 如果說第一幕的故事讓人恐懼,最後一幕就是哀傷。 解開謎底的同時,某些不欲人知的過去和痛楚,也得隨著真相暴露。

  於是從外部,我們回到了個人——

  你選擇當人,還是當個人偶?

  倘若你是偵探,面對真相,你又會如何選擇?

  這世上,是否有比正義更重要的東西?

  或許,那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。


  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同樣探討這些問題,只不過是從內部制約開始。


  自律機械三大原則:

   一、自律機械不能傷害人類。

  二、自律機械必須服從人類。

  三、不能製造無法與人類分辨的自律機械。


  前面「幸福森林」的公約,雖然其實也是人偶設定,卻更像是社區規範, 而後面這「自律機機械三大原則」就必然是從內部出發。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三條致敬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大法則, 只不過把第三條「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,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」 改成「不能製造無法與人類分辨的自律機械」, 這也是本書的關鍵之一,大家可以先想想為什麼要有這一條?


  說是這麼說,整本書卻都在想辦法讓人偶更像(X)成為(O)人。

  孔子說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,本書則說:「未知死,如何生?」

  真是奇怪,人類追求永恆,人偶卻需要死亡。人們信仰宗教,繁衍後代,創造詩歌與卓越成就,總是想留下些什麼。再不然就投身於日常社會,用文化與習俗淹沒自己,然後人類活得越來越像個人偶。(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第295頁)

   再講下去就會暴雷了,我們回頭來看關於謎題的部分。



  《幸福森林》的謎團錯綜複雜, 從調查玩具人偶的暴力行為開始,串連虐殺兒童案、兒童失蹤案, 同時還有其他謎團如「幸福森林」裡的各式怪異現象、某些角色的奇特行為等等, 有的相互映照,有的你以為有關係其實沒關係。

  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的故事和結構都很單純, 無法傷害人類的人偶,為何/如何連續殺人,還取走人類心臟? 主線明確,即便途中有叉出去的分枝,仍是圍繞著主線在走,容易閱讀理解; 情節流暢、畫面感強烈,很適合影像改編,情感描繪亦真誠自然、讓人動容,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強烈的娛樂性之外,同時還具有豐富的哲思性 (或者可以反過來說,在豐富的哲思性外,竟然還能有強烈的娛樂性), 令人讚賞。

  《幸福森林》則是別具巧思, 常讓人讀一讀忍不住往前翻,像是回針縫法一樣; 滿載的不是邏輯思維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 以及可能存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。 它引領我們換位思考,很多事情並不如我們所看到所以為的那個樣子, 跳脫出既有框架,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質。 這種「不加任何評判,讓角色和讀者自己去體會」的寫法,我覺得非常溫柔。 順道一提,結尾其實是有一點點任性的,反而貼近人心裡柔軟的那一塊。

  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的結局我直接說也是皆大歡喜的,(畢竟我前面就說它娛樂性強,而且如果是悲劇我會直接負評就不會寫心得。) 謎題不複雜,謎底也就乾淨清爽這樣。


  繼續講內容。


  《幸福森林》讓人類代入人偶,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則是相反: 故事中的人偶正在取代人類,其實就是工業革命結合外勞的象徵。 所以它還探討了低層生活者的人權。

  傑克能夠預見這樣的未來,而這幾乎讓他發瘋。縱使人偶的發明可以讓所有人類吃得飽穿得暖,甚至過著比以前更舒適的生活。但底層的人們,已徹底失去了自己的「聲音」。   那才是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東西。(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第198頁)

雖然如此,我還是很喜歡女主角想要打造的世界: 人類不用工作,可以盡情感受,真正地當「人」。

   「等到人偶完全取代勞動力,人們便能將所有多出來的時間投入文化、藝術、科學、哲學的研究中。所有人不用再為生活所苦,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,甚至能每天更換,或者乾脆再也不工作。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,都能有尊嚴地活下去。」(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第77頁)

  人人都能「有尊嚴地活下去」,這樣的世界多美好! 當然實際往這個方向邁進會有很多問題, 畢竟人類這種生物,有很多複雜難解的地方,首先就是對人偶的恐懼: 怕被人偶取代、怕人偶不在人類的掌控之下(人類怕所有未知)。「機器(人偶)取代人類」是從工業革命以來一直被探討的問題, 現代社會還多了一個「外勞」。 與其禁止外勞進口,不如提升自己的獨特性,無論在技術或創意層面, 然而在父權壓抑的體制和教育下成長的人們,還能保有自身的獨特性嗎? 或許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。


  關於這點,《幸福森林》很乾脆地從一開始就設定人偶無法取代人類:

  機器人確實走入了人類的生活,但它從未被准許擁有哪怕丁點也好,試圖凌駕於人類意志的機會。   並不是明確的法條禁令,控管人工智慧的研發,而是因為那最孩子氣的理由。   人類辦不到。(《幸福森林》第65頁)
  人類充滿瑕疵,所以創造的構造體生命也注定是個瑕疵品,而這份瑕疵,就是無法思考。(《幸福森林》P.66)

  是不是超帥的!反正是作品設定嘛,作者說了算,而且—— 人類真的充滿瑕疵。(默)


  第二點「人偶失控」則同樣是《幸福森林》所害怕並探討的地方: 明明是設計給小孩子,模組完全不可能有暴力元素的動物人偶,怎麼會行使暴力? 我很喜歡書中的解釋,但在此就不暴雷了。


  總之當然不是被盜改模組之類的原因,而是更根本的。 記得前面說的嗎,要跳脫既有框架。 同時,書中還有一個概念: 如果它不知道「那」是什麼,比如傷害、暴力,比如性, 又怎會知道自己正在做那樣的事?並會有什麼後果? 不講不教,不表示那個東西/現象不存在。 《幸福森林》指涉對象就是小孩, 孩子的社會——幸福森林,其實就是大人社會的縮影。


  這又要提到兩部作品的共同點: 都有一個關鍵小女孩,這個小女孩都是故事發展的動力。 此外都有虐殺兒童的犯人,而且都只是故事背景而已沒有真的演出。


  其他有趣的異同:

  一、人偶恍神、失憶暫停的瞬間

  《幸福森林》神的降臨(外力介入); 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被問及關於自我的問題。

  二、關於「人偶」和「自我意識」

  《幸福森林》人偶有了自我意識會怎麼看待我們; 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人偶如何擁有自我意識。



  最後,在你決定認真當個人類之前,請先看看這段:

  真好,傑克心想。如果他走偏了,壞掉了,沒有辦法完成他被創造的目的了,會有天使來修復他嗎?(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第162頁)

  身為人類,你只能自己靠自己,也無法重設喔!(啾瞇)


  那麼,你想好當還是人偶了嗎?


  以上,推薦這兩部作品給大家。


  生活在《幸福森林》,原來我們都是《未解生死之人形》。



  (本文完)



Comments


罪詭情報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