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Aris雅豊斯】
近日,臺北市發生了一起令社會震驚的兒童虐待致死案件,年僅1歲的男童「凱凱」(化名)在保母的虐待下不幸身亡。然而負責訪視的社工,經歷了三次訪視卻未發現異常。該名社工在警詢後被戴上手銬,移送至臺北地方檢察署複訊。
隨後,有近300名社工聚集在衛福部前抗議,高喊「社工不當替罪羊,全面檢討社安網」、「社工被上銬,社工跑光光」、「高層沒擔當,基層一肩扛」、「制度不健全,社工沒人權」等,上演社工遭上銬帶走的行動劇,並提出撤回增加訪視頻率、保障社工職業安全、落實薪資制度、社會給予社工多支持、全面檢討社安網等五大訴求。
上述臺灣社工所面臨的艱困處境,也出現在日本作家松村涼哉的作品《獻給活在監獄的你們》。書中的被害人是一位在「兒童相談所」工作、年僅25歲的「兒童福祉司」,她的名字叫做真鶴茜。茜從小立志成為兒童福祉司,大學攻讀兒童福祉,畢業後順利通過地方公務員考試,如願分發至第一志願的兒童相談所。
兒童相談所是根據日本《兒童福祉法》第12條規定設立於各都道府縣中的地方行政機關,截至2023年4月1日止,全日本共有232個兒童相談所,其中暫時保護所達152個。兒童相談所主要執行與兒童福利有關的工作,兒童福祉司的業務範圍包括保護受虐/受性侵害兒童、兒童教養諮詢、輔導不良少年、提供各種必要協助與指導等。由於工作繁重、高度情緒消耗(據統計,個人成就感低落高達七成以上),但薪水不高,因此兒童福祉司的流動率非常高。
書裡提到,自平成10年(1998)至平成30年(2018)間,兒童虐待案件數量從每年約7千件急劇增加到約16萬件。
令人震驚的是,我查了一下,發現這個數字竟然逐年攀升,至令和4年(2022)已高達21萬9,170件。
比較一下臺灣的數字,根據衛福部統計,2004至2019年兒童及少年受虐人數自7,837人上升至1萬1,113人,2020年為1萬2,610人,2021為1萬1,523人,2022年為1萬1,950人,2023年上半年為6,907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茜的身體狀況並不好,高壓且過勞的她,每晚都必須喝酒喝到斷片才能入睡(酒精成癮)。參酌書裡另一段描述,我認為茜可能已經罹患「替代性創傷」。
替代性創傷是一種專業助人工作者,例如社工、律師、醫生、護理師、教師、記者、消防員等容易出現的症狀,包括絕望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、失落、做惡夢、擔心人身安全等,是一種類似受害者才會有的創傷反應。
尤其是犯罪、兒童虐待、家庭暴力、性侵、亂倫、戰爭等行為造成的傷害,因直接衝擊到助人工作者的道德觀與核心價值觀,引發替代性創傷的風險也特別高。
由於助人工作者會對服務對象產生情感連結,對他們的創傷事件產生同理,因而覺得自己有責任或義務要幫助他們,導致自己的身心靈不由自主地被服務對象的痛苦或困境影響,進而出現替代性創傷,其症狀與創傷後症候群(PTSD)很類似。
替代性創傷會影響助人工作者的自我認同、世界觀、心理需求、信仰及記憶等。若未能適時察覺、因應,可能導致抑鬱、焦慮、反移情及憐憫耗竭等症狀。
「她多次拯救了集合住宅區的孩子,但沒有人拯救她。」松村涼哉犀利地寫道。
為避免類似的不幸再度發生,在即刻補強社會安全網的同時,也應該關注那些幫忙「補破網」的人們身上正在流血的傷口。
我們不僅應該加強保護兒童的法律及相關配套措施,也必須重視社工的職業安全、心理健康及勞動權益,並提供他們更多的支援與保障。
謝謝 #喬齊安 老師推薦這本書給我,內容發人深省,有許多思考空間,而且意外與時事契合,在此推薦《獻給活在監獄的你們》給大家。
本文作者簡介
Aris雅豊斯
律師作家、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,著有律政職人小說《律政女王》三部曲(入選文策院2020、2021潛力改編文本,2022釜山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,2023首爾&法蘭克福國際書展)、《國際橋牌社:影視改編小說》I & II、家事法遊戲《怦然心動的Date & Love》、《憲政熱映中: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》(合著)。評論文章散見於法律白話文運動、換日線、鳴人堂、自由評論網、關鍵評論網、雲論等網路平台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