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戲雪】
舟動〈靈術師偵探系列〉長篇第二部。兩部的外觀設計都很吸引人:濃厚獨特的民俗風,鮮明搶眼的構圖並緊扣主旨。特別是這部《跛鶴的羽翼》,我沒想過棕木色能跟青藍色這麼搭,系列圖示也設計得很好,總之讓人光看封面就想買回家。此外,值得購買的原因還有:
其一,這麼大的篇幅、「家暴」這麼難寫的題材,駕馭得如此純熟流暢、扣人心弦!
其二,除了外觀設計用心之外,內頁排版也不是換段換句就空個三五行的灌水騙錢作品,而是因為這部本身的資訊量、文字量,原來就很豐厚,必須用上這麼多頁數才能完整呈現。
其三,擔心題材不適應的也可以放心,因為作者文筆生動細膩,讓人很容易進入狀況,而且雖然是講家暴,但沒有說教或批判的感覺,讀起來不會不舒服,此外「靈術」的部分並不會導致過份靈幻而空虛(在我讀來只是覺得很新奇),反而有紮實的推理過程,相信可以滿足大家。
最後,本部完全可以獨立閱讀,沒看過前一部《慧能的柴刀》也沒關係喔!
接下來進入心得感想正文,文長慎入。
這部讀起來真是感慨良多。
完全沒想到作者身為一位男性,竟能將家暴受害者的感受和處境寫得絲絲入扣。
我這麼說不是性別歧視,而是因為在父權主義的社會裡,家暴本來就很容易被忽略,甚至被視為必要的存在:伴侶間打是情罵是愛、父子間不打不成器,所以身為優勢的一方,願意放下身段檢視這一塊,我認為很不容易,尤其看得出來作者做很多功課,並不單是在消費這個主題、往腥羶色等方向發展,而是真的有心去探討,穩紮穩打詳實記述,不怕讓整本書變得沈重而影響銷量,如此讓讀者們有機會能換位思考,我覺得很感動。
閱讀過程中,我不斷想起網路上的相關討論,以及朋友和自己的經歷。有些事,真的不足為外人道;若沒有親身經歷過,怎能明白其中的苦處?局外人批評很容易、做決定很容易,但局內人要考慮的往往不是旁人看得到的那些,還有最重要的:有些事明明知道,卻做不到。
我不會說什麼人跟人要互相體諒這種話(對身在勝利組的一方,「同理心」是沒必要的存在,因為他們根本不用別人同理,又何必去同理別人?),然而,當發現有人跟自己一樣,或有人願意為自己發聲時,想必可以稍微不感到孤單,稍微會有一點點站起來的力量。
感謝作者選這個題材,為所有家暴受害者發聲。
感慨完了,回頭講講作品本身。
其中幾章以案主麗香為主視點來寫,從她的內心可知她是一位懂得為別人著想、有自覺的女性,之後在別的角色對她的側寫中,也看得出她是一位有行動力、對孩子溫柔有耐心的好媽媽,因此很容易讓人有認同感、代入她的角色。
「好,兩個小孩恰恰好,按捏我要去找頭路,好好賺錢。」阿民牽起她的手,眼裡閃爍著婚前的自信光芒。 麗香相信阿民。對家庭的甜美憧憬,再度湧進她的想像之中。她回想,阿民上次對她動粗,不過是他情緒上一時的煩躁罷了;阿民是顧家的好男人,這點絕對沒錯。這也成為麗香為他再生一個孩子的理由。(第20頁)
當然,事情沒那簡單。
隨著不規則的破門節奏,她淚流不止,腦袋一片錯亂,這是她想過的生活嗎?自己為什麼會和怪物結婚?(第24頁)
身為旁觀者,我們都知道家暴會一再反覆、越來越嚴重,但對當事人來說,當初就是認定對方(施暴者)愛自己、像文中所提是「顧家好男人」,才會嫁過去,在這個前提下,特別是像麗香這種善良的人,出狀況時第一個必然是檢討自己:是「自己」害對方「變成」這樣的。(小孩被父母施暴也是,會認為是自己不乖。親子這類家暴在本書也有展現。)更何況還有傳統觀念壓在上面:夫妻爭執本就難免、夫妻要不離不棄等等。
此外,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:對家庭的甜美憧憬。這也是為何「在原生家庭得不到關愛」者,會急於(在外人看來,看不夠清楚就叫做「急」)成家的原因,因為他們想離開原生家庭,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。只可惜這個憧憬越強烈,越容易被心術不正的人趁虛而入,越容易重蹈父母覆轍。
尤其兼具美貌和善良的女子,特別容易發生這種悲劇:美貌易遭同性嫉妒排擠,難以交到同性好友;需要幫助時,在家人和同性朋友無人伸出援手的狀況下,也只能握住異性伸來的手;而這些異性裡,有幾個不是覬覦她的美貌呢?加上她的性格若是善良,必然容易自責、心軟,這時就會被吃人夠夠,等發生慘劇、求生本能覺醒時,已然太晚。
麗香就是這樣的女子。作者把她的美貌、善良,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處境,或直書或側寫地,在讀者面前交織出她這個人。整本讀下來,引人無限唏噓;曾有過同樣經歷的讀友,必然有更深的體會,因此我說這本很寫實,光第一章就讓人喘不過氣。
自己是他的所有物。自己生下的孩子歸他所有。 她懷疑,婚姻是一紙契約,也是男人佔據物品的手段之一嗎?(第39頁)
轉身,凝望著兩人熟睡的面容,她忽然覺得一切好平靜。 家中片刻難得的安靜,能持續多久呢? 她跪在女兒的床邊,摀住差點爆出的鼻音,淚珠又不自主地淌落。 不管花上多少錢,未來的路上有多少困阻,她只想保有此刻的寧靜。(第42頁)
大家看到這裡,以為之後就會苦盡甘來嗎?錯了,本書可不是勵志作,而是寫實作,所以,更深的苦難從此刻才要開始。
有沒有試過誤入水深區域,想游上岸,旁邊的人不但不幫忙,還酸言冷語,甚至往下推你一把的?
「西方傳來的醫療體系,即當代的主流醫學,本質上帶有強烈的父權特性。」 (中略) 「醫生給受暴者診療後,未考慮受暴者的心靈狀態,武斷地表明有傷、沒傷;且檢驗無傷的狀況下,甚有醫者直接予以受暴者道德評價,主觀判斷受暴者至醫院居心叵測。諸如上述種種,可謂--醫療體系將手上握有的知識當成權力,蠻橫地於受暴者面前操演。」 「也就是說,受暴者大多是女性,她在家遭受的對待,和去到醫院得到的待遇,都是一樣的,有濃厚的父權思想?」(第253頁)
其中幾個角色,會讓人體驗到「知人知面不知心」,原本讀者跟主角一樣視之為好人的人,後來才知道並不是,甚至相反,某些看似善意的話語或行動也是,不能盡信,只能時時提高警覺、保持清醒,然而三不五時就被打被罵、孤立無援的人,站都站不穩了,要如何拒絕對自己伸出、看似溫暖和善的手?
除了麗香,書中還借由不同的角色寫出各種不同的家暴案例(精神虐待、情緒勒索也算是喔),還探討家暴的文化起因、演變(第257頁)、以及「暴力控制輪」,並釐清眾人對家暴的誤解(第254頁)等等,當然還有實用的部分,比如如何求救、驗傷程序等等,我這裡就不摘出來了。
另外分享幾篇我讀相關書籍的摘要筆記:
我還要特別推薦一部日劇《MOTHER》,由松雪泰子和蘆田愛菜主演, 講受虐兒和母親們的故事,畫面很美,音樂動聽,連預告都很催淚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5AXcfF8j-Q
而不懂什麼是無形家暴的還可以看這部短片: 《新居落成》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1E4Odra5NE 「若您也從影片當中,感到無形的苦與牢,您已更靠近她們一步。 「這一步,很可能成為她們生命中的一線光芒。」
再分享批踢踢婚姻板的相關文章:〈如何協助被家暴的友人〉 https://www.ptt.cc/bbs/marriage/M.1247763233.A.F43.html 請一直當她的朋友 提醒她她自己的優點 你會跟她當朋友的原因 像是她很有趣 很溫柔 很體貼 或是巴拉巴拉任何的事情 讓她相信她自己是有價值的
https://www.ptt.cc/bbs/marriage/M.1247763727.A.AED.html 對我一個婚暴社工來說 我的案主選擇隱忍、離開或不斷反覆在離開與否的矛盾之中 我都是支持的 我只有一個立基點 就是 我的案主可以在我的陪伴下逐漸產生因應暴力的力量 可以讓他自己或小孩降低對暴力的恐懼 也逐漸產生力量面對不斷變動的生活
可是要注意:
曾有人一聽到被害人想離開先生,馬上教被害人怎麼離開,提供過多的救助資訊,但被害人其實還未完全做好心理準備,此時給予過多的訊息,反而會讓被害人心生惶恐,或許還會產生不當壓力,覺得退縮、反感,最後使得被害人對於繼續停留在夫妻關係的想法更加湧現心頭。(第176頁)
以上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超沈重的? 我可沒有要嚇跑大家啊!
別忘記「家暴」只是題材,那些不堪的案例在書中已幾乎都是過去式,實際在裡頭走跳查案的是昊義這位現役警察,此外尚有咱們靈術師劍軒、助手婕妤,和中醫師倉城,三人會擔負起耍寶(?)的任務,沒事就動動嘴皮吃東西、自婊,以及置入性行銷(比如第245頁XD),讓你不笑都不行。
當然,能一路讀到完,必然是因為這個故事有「希望」的存在。 悲劇已然發生,之後呢? 我們都在等著偵探大展身手。
說來這個偵探在本作裡實在不甚討喜,愛擺架子又愛吊書袋,一說起冷知識,就滔滔不絕,絲毫不管其他人想不想聽,還一付「你家死人甘我底事」的態度,真想一拳給他扁下去。好吧,或許正因為他的冷漠(X)客觀(O),才能理性地處理好這些案件,不然換作一個熱血(X)衝動(O)的人,大概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吧。
幸好作者顯然拿捏過比例,在本作中,沒給讓人出戲的宋劍軒太多戲份,達到傳遞知識(後記中有說到這是作者的寫作目標)又不至於影響敘事步調的效果。說一句不怕冒犯的話:〈進化的引信〉雖然是得獎作(註),但我完全沒讀出同系列的長篇會這麼精彩,大概也是劇情比重的關係吧。
註:〈進化的引信〉收錄在第14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集《天蠍之鉤》,並獲當屆首獎。 想收集〈靈術師偵探系列〉的讀友不要錯過。
是說,我很擔心會虎頭蛇尾:前面花大把氣力鋪陳,最後卻全部推給靈術解決,這樣會很假,畢竟現實不可能如此,就會很空虛。幸好我的擔心是多餘的,就像武俠小說裡,光有一身武藝並無法行俠仗義,還得搭配一顆能透析實情的聰明頭腦。所以咱們宋劍軒除了有高強的靈術(?),分析起案情來,還真有兩把刷子,讓人心服口服。
至於書名,讀完全書、闔上書頁,我才幡然醒悟何謂「跛鶴的羽翼」,不禁讚歎命名的巧思,畫龍點睛地,讓本書變得溫馨,甚至飛揚起來。
最後,大家不如跟小義一起想想這個作文題目: 〈家人是什麼?〉
(本文完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