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mobius_Banners01.jpg

【系列導讀】 高唱不協和音向地獄伸手的反英雄,留名日本推理小說青史的「罪與罰」/喬齊安


【文/喬齊安】



  「犯罪是對社會組織的不正常現象的抗議。」
  ──杜斯妥也夫斯基《罪與罰》(一八六六)

  二○○○年出現一本在媒體上大量報導、引起日本大眾搶購熱潮,甚至排隊在書店等待補書的暢銷書──作者來自一位致力為更生少年犯辯護的女性律師大平光代,她的親筆自傳《所以,你也要活下去》,光是當年度的銷量就逼近三百萬冊。


  大平光代的經歷十分傳奇,曾因遭受嚴重霸凌而自殺、尚未成年就刺青加入黑道逞兇鬥狠,被黑道老大拋棄後,又淪落酒店陪酒。在貴人.義父大平浩三郎的多番勸導與協助下,她重拾學業苦讀,以原本只有國中的學歷,不可思議地接連考取職業證照,甚至通過了被譽為全日本最難考的司法考試,在三十一歲時正式取得律師資格。光代此後活躍於幫助少年犯,晉身街頭巷尾讚不絕口的名人楷模。


  然而,現實是並非每一位改過自新的律師,都能夠獲得諒解與肯定。推理作家中山七里便說,以前有一起被埋在角落的新聞讓他印象更為深刻。一個男孩砍下了朋友的腦袋,在少年院裡苦讀,當上了律師。但他被揭露了殺人犯的過去後,事務所遭受到各種惡意攻訐,終究倒閉並銷聲匿跡。正因司法考試艱難,通過考試,得以法條掌管人命的這群法界人上人:法官、檢察官與律師,在日本一向享有高收入與良好名譽。但是,就像上述的新聞,如果一個優秀的律師,其實有另一個身分的話,人們會怎麼樣看待呢?這就是「惡德律師.御子柴禮司」系列的概念由來。


  自二○一一年發表的首作《贖罪奏鳴曲》起,本系列已經出版到第六集《殺戮狂詩曲》(二○二三),是中山七里筆下最長青的系列之一,甚至兩度被改編為電視劇,分別由三上博史與要潤主演這位「惡魔辯護人」,受歡迎程度比起音樂偵探岬洋介系列、刑警犬養隼人系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代表作。與其他兩位主角不同的是,御子柴禮司是一個光看設定便讓讀者感到震撼、極具強勢存在感的主人翁。


  《贖罪奏鳴曲》的開頭,配帶著律師徽章的他便背著一具屍體進行棄屍;第二集《追憶夜想曲》(二○一三)的開頭中,年少的他更在殘忍地分屍幼童……原來,御子柴是入獄後取的新名字,他過去是十四歲就毫無理由地殺害幼女,四處擺置屍塊,被冠上「屍體郵差」惡名的殺人犯園部信一郎。因為少年法的保護,他無須被判刑,在醫療少年院受到教官稻見武雄的教誨、以及某名服刑少女美妙的鋼琴聲喚醒了「感情」,從原本對一切無感冷漠的反社會人格,逐漸生成「人性」。他與同伴逃亡導致的意外令稻見受到半身不遂的傷害,也就此將稻見告別的箋言銘刻至靈魂:


  「你必須贖罪!贖罪並非義務,而是鑄下大錯者應得的權利:回歸正道的權利。有些人放棄了這個寶貴的權利,真是太悲哀了。這些人將一輩子無法爬出自己所挖的深穴,一直到臨死前心中依然充滿黑暗與悔恨。但願意贖罪的人,將可以獲得安祥與光明。」


  不惜以非法手段的魔功來行正道,在布滿荊棘的贖罪之旅中蹣跚前行,便成為御子柴禮司這號人物的中心思想。而中山七里也將「前科犯」人設的可塑性發揮得淋漓盡致,筆者認為本系列有三大引人入勝之魅力:首先是每一集都設計了與其黑暗過去關聯的角色,並在這些深入御子柴生命的事件埋藏戲劇性衝突,甚至是石破天驚的爆點。如第三集《恩仇鎮魂曲》(二○一六)中,御子柴視為再造父母的稻見,一生俯仰無愧,卻在安養院中動手殺了看護師,並一心求刑;第四集《惡德輪舞曲》(二○一八)裡親生妹妹園部梓找上門,要求他為再婚後疑似吊死第二任丈夫的生母郁美辯護……藉由這些撕扯主角內心的艱困挑戰,小說也跟著探討了犯罪者本人、受害者家屬、加害者家屬在捲入刑案後的悲哀處境。


  第二是社會派、本格派寫作能力兼具的中山,不喜玩弄複雜的詭計或猜兇手,卻能在每一集設計富含懸念的獨特謎團,做為令讀者想要持續看下去的閱讀推進器。例如《追憶夜想曲》裡,總是從無良客戶身上榨取大筆金錢的御子柴,不惜請黑道協助,也要爭取為一名殺人嫌疑百分百、態度又糟糕的平凡主婦辯護,幕後有何玄機?第五集《復仇協奏曲》(二○二○)更在開頭就下了猛料,在前四集看似NPC的寡言事務員日下部洋子,暗藏驚人的真實身分。她主動前來應徵,在御子柴底下工作這麼久,是否正如書名預示,燃燒著伺機而動的復仇之火?


  由松本清張發揚光大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中,描寫人類的「行為動機」是一大精髓。但御子柴系列並非只著重在傳統的「兇手為何要犯罪」,而是奠基於主角遊走邪惡與正道極端的特殊性上,賦予上述配角群和犯罪者們心理的謎團。有的人可能是冤枉的卻主動頂罪、有的人動手殺了人卻刻意隱藏真正的動機,更有的人是在毫不自覺中手染鮮血,到底過程發生了什麼事?除了指責他們以外,難道我們可以安心地置身事外旁觀?在抽絲剝繭這些行為意義的時候,宛如釀酒一般濃醇有力的社會派深度躍然紙上、叫人大呼過癮。


  最後一點,就是中山七里素有「逆轉的帝王」稱號,每每在結局神來一筆、殺得讀者措手不及,也是筆者一向喜愛他的原因。高明的是,中山把擅寫逆轉的特徵搬到這套「法庭推理」上後,為小說的娛樂性拉高了好幾個層次,塑造出與過去警察小說截然不同的痛快。因為御子柴是一名律師,他不能查案緝凶了事,真正的任務是「打贏官司」。而在日本律師要打贏官司,難度比起當偵探還要大得多。


  日本刑事案件只要檢察官立案起訴,法官判罰有罪的機率高達99.9%。這個特色常被法庭作品拿來運用。先天環境不利,御子柴往往還得在故事中面臨看不到半點勝算的絕境。可能是「點」(案件起點及發生事由)與「線」(審判前的事態發展)都奇差無比、找不到酌量減刑機會的案子;或者更糟糕的三大事實證據「機會、方法、動機」俱全,根本無可開脫的情況。有時候還有委託人本人隱瞞秘密、不願坦誠相告的情況。迷霧中的御子柴不僅需要查出真相,更得擬定辯護戰略,用口才與證據正面擊敗占有優勢的檢察官,打破日本書面證據審理的法庭傳統,以破天荒的戲劇手法逆轉鐵一般的事實以及法官、裁判員的認知。精彩的演出讓小說中作者也忍不住借用檢察官之口幽了一默:「刑事法庭的有罪判決率,不是99.9%嗎?大家都說剩下的0.1%,大多是御子柴的傑作。」


  比日本頭號律政劇《王牌大律師》(二○一二)中的古美門還要早問世的御子柴禮司,儘管主角人設爭議,但完成度與業界口碑、銷售量都是無庸置疑地出色,本來中山七里根本沒預計把這個角色寫成系列,卻在講談社的敲碗下,就這樣延續了十幾年。為什麼這套作品如此受到喜愛?江戶川亂步賞得主下村敦史指出,過去日本的法庭推理大多讓律師扮演偵探,蒐集新證據後回到法庭上開戰。但他更喜歡歐美的法庭作品橋段:以「言語的力量」顛覆陪審團的心證。正好日本在二○○九年中開始實施裁判員制度,國民開始有參與判決權力。御子柴那種在場上說服人心的辯論技巧相當吸引讀者,非常符合時代的需求。這個制度對社會是好是壞?小說中更以數據、專業人士的想法,提供發人深省的思考空間。


  中山七里以塑造了巨大的「中山宇宙」聞名,幾乎筆下角色都活在同一個世界,彼此相互連結、甚至在別的系列作品中登場。這是他想成為職業作家的鬥志:一開始就構思四種類型,每一種都寫下去,即使有一種賣不好,其他類型還是能夠讓他謀生。喜歡御子柴系列的讀者,建議萬勿錯過中山起源作《連續殺人鬼青蛙男》(二○一一)。本作與《贖罪奏鳴曲》互為表裡,御子柴與曾碰面過的《青蛙男》兇手具備類似的成長軌跡,為何他能回頭是岸、對方卻淪為更恐怖的惡魔?再一塊與今年也改編成電視劇的《嘲笑的淑女》系列主角蒲生美智留對比,勢必有番宿命般的感慨。曾有讀者質疑御子柴被音樂喚醒良知的設定過於「奇幻」,但《青蛙男》中早已透露出作者的理念:


  「世界上,一方面是虛偽與慾望、瘋狂與憎惡胡纏蠻攪,一方面是真實與奉獻、理性與愛情和諧共生。汙濁之物和清淨之物始終並存著,而清淨物當中的一個,就是音樂。那麼,可能用音樂來淨化精神上的汙濁嗎?」


  音樂具有洗滌邪惡的能量,但不同的「父親」帶來的境遇,也讓惡德律師與殺人鬼青蛙男最終蛻變為日本社會的光與影。青蛙男留下的遺憾,由御子柴的熱血填補,也是繼岬洋介系列後,再度呼應「音樂」在中山七里文學中的崇高地位。另一方面御子柴的原始人設來自《怪醫黑傑克》(一九七三),無照醫師黑傑克因臉部傷痕和向患者索要巨額手術費而惡名昭彰,不為醫界所容。起初看似反派人物,但後續展現出重視生命與醫療資源,義無反顧奉行信仰的醫學之道令人動容。御子柴那不擇手段、不惜自曝前科身分等代價贖罪,承擔罵名唾棄甚至人身傷害也無所動搖的決心,正與中山七里所崇敬的手塚治虫思想相互輝映。

 

  筆者綜觀中山七里出道以來發表的七十七本小說,除了「中山宇宙」的相互串聯,亦與時俱進地深化他關懷社會弱勢、司法癥結的創作核心。《贖罪奏鳴曲》是中山在《再見,德布西》(二○一一)勇奪「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!」大獎出道後開寫的第一部作品,當時訂下的主題是「沒有被法律懲罰的人要如何贖罪?」由於法律是重要一環,主角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律師。東野圭吾曾指出,日本司法制度有著過度優待犯罪加害者,還對被害者及其家屬刻薄的狀況,中山七里也認為,「上級國民」犯了罪可能被輕輕放過,但有一些人因為做錯事卻遭受過重的處罰,這種不平等現象衍生的種種問題被他長年著力詰問,如《青蛙男》中的「心神喪失者行為不罰」、《泰米斯之劍》(二○一四)裡環環相扣的冤罪悲劇、《零目擊者現場》(二○二三)的「私刑處刑人」也不再是幻想中的產物。


  環繞在司法爭議的職人角色也逐漸擴增,從《青蛙男》的基層警察古手川到御子柴律師、《交給靜香奶奶》系列的祖母孫女檔法官、《能面檢察官》系列的不破俊太郎,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與觀點抵抗荒謬的現實,在阻礙重重的組織規範、社會常識中奮力維護自我的信念,為讀者撥開被主流媒體掩蓋忽視的思辨空間。中山在二○二四發表的新作《AI告訴我有罪》裡,更探索了「人工智慧法官」引入日本後可能會發生的事,AI總是擁有正確答案,但時常欠缺正確答案的人類,真的該將審判結果交給AI來決定嗎?


  而位居於中山七里創作核心裡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,肯定就是御子柴系列。每日讀報、關注時事的作者,在這套小說中融入了第一手的思維與資訊。從系列最新的《殺戮狂詩曲》中可以發現,內容大膽引用了發生在二○一六年的日本戰後最大規模屠殺案──相模原市身心障礙者福利院殺人事件。兇手是福利院離職員工植松聖,他「淘汰障礙者」的優生學說引發社會恐慌,人人疑惑為何精神正常的陽光青年會培育出如此扭曲思想。中山則將其事件的影響、漣漪,以另一種可能的動機轉化為嘗試救贖犯罪關係人的故事,再展大師身手。


  御子柴系列鏗鏘有力地刻劃時代的印記、紀錄律師產業的變遷、批判裁判員制度的弊病、以及描繪歧視更生人的人性卑劣與良善之現象,筆者認為這個系列之成就,乃足以留名日本推理小說青史的《罪與罰》經典。引言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金句意指,有的罪惡純屬個人行為,但有更多源於「不公」的犯罪是社會上每一份子可以挺身相助的。御子柴禮司這位以「贖罪」為原動力、高唱著「不協和音」向身處地獄的人們伸出援手的反英雄,或許正是中山七里本人的化身,以筆鋒控訴當代失序亂象,並渴求著理想中的「正義」吧。



本文作者簡介/喬齊安

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,百萬書評部落客,日韓劇、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。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、奇幻、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,成功售出相關電影、電視劇、遊戲之IP版權。並擔任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、島田莊司獎、林佛兒獎、完美犯罪讀這本等文學評審,興趣是文化內涵、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。


長年經營之書評部落格:https://heero.pixnet.net/blog 




Comments


罪詭情報

© 2025 Crime Writers of Taiwan - All Rights Reserve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