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林慎】
作者: 牛小流 (馬來西亞藥劑師,犯罪小說愛好者。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會員。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員。馬來西亞文創平台「墨咖工作室」現任社長。)
出版社:幻華創造
出版日期:2024/11/21
【編按:書內的推薦序見於以上犯罪作家聯會連結。以下是詳細版本。】
有幸收到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秘書長洪先生的推薦邀請,要寫最早的書評,愧不敢當。也怪這年代太習慣以「燒腦」的刻意橋段來吸引讀者和觀眾,多於認真地經營角色和劇情主旨,使人失望居多。我懷著這樣的忐忑心情開始閱讀。大概,智慧隨年月增長是錯覺,奪書嗜書解書的大智從來只是衝動,是年青人的專利。
無論如何,凡專心著書的人,都無法再輕鬆地自稱閱讀愛好者。對華文界新舊優秀作者所知不多,十分過意不去。翻查之下,牛小流本業藥劑師,曾著有《藥師偵探事件簿》和愛情小說,坦白說都不是我的領域。沒有甚麼評鑑資格,自然沒有甚麼期待或衝動。反而,因為在大學時修讀物理和千禧年曾任職系統工程師,我渴望從這本書中,得到一點以往身在其中時看不出的行業趣味。
原來有時候讀書的人希望從書中得到的不是快樂,而是悔疚。不像電影般「供給」影像,透過書,透過幻想,才能想像往時的另一道,走下去可以有多美好。瀕死的人一樣,想以某種方式活下去,多為了美好的藍圖,認為死前完成不了。作者寫的缸中之腦之類奇想只是幌子。美好的背後停泊的是夙願、怨念、執迷,多於放下,更不同游到彼岸的救生索。罪與業深藏缸中腦中。
沒想到讀到後段,作者帶領讀者漸入佳境,打破了一些讀者自以為早猜到的劇情套路。一層層意想不到的情節叫讀者欲罷不能之餘,連結到驚豔的「評論之死」,如金庸人物雙手左右互搏,夫子自道「暢銷排行榜都是不好看排行榜」,顯然不是為了噱頭而寫,努力營造的巧思對推理愛好者固然精彩,更蘊含社會關懷與文學價值。
有寫過美學文藝和影論的人,容易感同身受。自從羅蘭.巴特提出「作者已死」,理論濫用成風,瞬間有能無能者皆被賦權,任何東西都留待解讀,結果是虛無的道德和價值相對主義;阿多諾則認為現代文藝成為制度,除了傳統的作者和觀讀者,藝術館和商人,評論家亦是「藝術」的生產者。對初心不減的作家,評論人的隻字片語,直叫作家們又愛又恨,膽戰心驚,似乎大家都忘了:
作者既死,評人又憑何倖免?
畢竟,評論也無非作品,甚至──相對於創造本身──是最無用的作品。作者看清,評論雜口成風,不見得會馬上消退,註定是名副其實的無頭公案。到後來,向來立論而少評論的我以思想的角度來欣賞這本書,發現前段的虛浮原來是刻意,如偉大小說家錢鍾書說的魔術飛刀,以為消失其實從沒脫手。牛小流徹底地丟棄了本業我執,避免淪為半自我宣傳套路、全自我感覺良好的專業精英轉行寫書作品,從立論最難的基礎定律入手,推廣推理中至為重要的「思考」(亦因此如他援引,帕斯卡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),亦回應重大時弊。作者將尼采、奇點這些概念融入故事,即使不重,愛好者亦不會失望。
在元宇宙、加密幣等時興糖衣下,作者筆下的角色們猶如宿命般在一宗宗密室詭計中相遇,使人想起經典電影《非常突然》和最近韓國改編的原著《意外》。詭計合接得如此天衣無縫,設計的作者和使計的角色形成一種非人性,對嘗試理解計謀的讀者而言是最人性不過的「人算」;密室死亡在設計下卻似呼應了書名,是定律,也是環境之內,人的抉擇和命定,集合起來人們居然稱之為最躲不過的「天算」。推出的理,人之罪,都是這種小說的根本命題。
說到吹毛求疵的地方,唯二:
魔術飛刀雖精彩,終究是危險的。一如書中出現推理主流社會派、硬漢派、本格派還有敘述性詭計,中間穿插大量推理名著、流行文化作品、一字多義和計中計,目不暇給。密度如此高的援引對作家來說之所以是危險的,是因為特技驚心動魄,一旦失手,慘不忍睹。同時作家也要避免過多的引用使人有「拋書包」的感覺。題材所限,讀者可能會期待角色較有機的人物發展和更豐滿的個性。科技用詞、哲學概念、推理把戲之下,讀者關心的有時跟作家寫得興起時著眼的有所不同,值得共勉。後記中發現原來是不同時期所寫的短篇結合而成,因短篇節奏,又像壓縮幾集內容於一部長片中。反過來看,在末段為了完整故事線而思考出的完滿度上,作家端出了誠意。
此外,角色名字為主題服務,出現不少略為別扭出戲的洋名,直到「評論」開始,便併發出在地新趣味。這固然也是可理解的,畢竟作品要兼顧華語不同語境的市場,但要突破西方思想壟斷,尋求今天創作的藍海,大可發展出自身的獨有色彩和力量。讀者會很期待作者在華語或亞洲豐富的現代思想資源上的發揮,例如台灣《思想》出版、中日的前沿魯迅研究、拙作《鑑藝論I》回應莊周夢蝶的「偽真品」概念。
事不過三,的確是人思考的奇怪慣性(參考BBC重製的《Sherlock》,人容易以為三便是全。)──為何總是三?似乎是為了配合主題之故,而西方思想又隱含了耶教三一的潛意識。西方理論精神在大戰、殖民直到AI時代,能否全然用於華語語境,也是大哉問。可是正如《Matrix》中布希亞的概念,早在莊子年代已有觸及,人願在地,總能成路。
犯罪學學院老前輩贈詞:堅持、堅持、堅持。誠願作者人如其名,涓滴成流,滴水穿石,給華語小說帶來更多有內涵的優質讀物──此時我想起魯迅的鐵屋論,不就是一個華人現代最早、最重要、最有待破解的密室嗎?
本文作者簡介/林慎
著有《第七藝》叢書、《鑑藝》系列、小說《巴別人》、散文集《小離敍》等。劍橋法律學院博士,現研究魯迅和張愛玲、油畫和資本社會的思想家和小說家,棄理從文,旅居巴黎,著書立說為志。作品暢銷於誠品,收錄於哈佛燕京圖書館、史丹佛大學、台灣中研院、港大法學院等。
拼盡綿力,但願社會好一點,我們的文化靈光,細水長流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