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楓雨】
旅加作家提子墨,這次帶來的是世界觀龐大的科幻小說《浮動世界》。而在介紹這部作品之前,必須先提及提子墨的第一本長篇,也就是入圍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(以下簡稱「島田獎」)決選的《熱層之密室》。
《熱層之密室》同時也是筆者認識這位作家的第一本作品,這本小說將密室命案拉到外太空,就算是放在提倡「二十一世紀本格」的島田獎中,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穎題材。可是轉念一想,外太空那樣無人能觸及的境地,不是最能體現本格封閉性的場域嗎?排除外在的不必要干擾,保持邏輯的純粹性,簡直可說是最能展現理性之美的環境。
那為什麼過去鮮少有這樣設定的作品呢?最大的原因,應該是歸因於題材不易處理。不僅航太科技涉及龐大的專業知識,外太空本身的物理環境也與地表有巨大的差異,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破綻。而推理小說的本質,就是在尋找犯人的破綻,如果設定是在一個作者不好駕馭的環境,很容易成了自說自話,對作者來說也相當吃力不討好。
而提子墨不僅鼓起勇氣面對這樣的挑戰,而且還成功在一眾優秀的華文推理作家中脫穎而出,入圍島田獎決選。這不僅僅需要巨大的野心,還要詳實的資料蒐集,和細膩的除錯能力。也是因為如此,當我知道《浮動世界》是一本科幻小說時,便相當期待,因為作者本身已經具備孕育優秀科幻小說的能力,剩下的只是一個美妙的靈感,以及足夠的空間和時間,將故事給揮灑出來而已。
而這美妙的靈感是什麼呢?每本經典的科幻小說,都有一個「What if」的核心命題。就像劉慈欣《三體》的故事起點,就來自天體力學中的「三體問題」,如果一個恆星系統中有三顆太陽,那星體的運動就沒有辦法被預測,那生命又會以何種形式存在呢?又或者是菲利普.K.狄克的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?》,就直接在標題放上了全書的核心: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動羊嗎?而這本書的改編電影或許更加廣為人知,就是1982年上映的《銀翼殺手》。
那麼《浮動世界》的核心命題是什麼?比起多數科幻作品的超脫現實,《浮動世界》的命題更像是現實的延伸。故事的背景正是全球暖化,導致臭氧層已經變得脆弱不堪,世界各地出現極端氣候,此時又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太陽風暴,地球隨時都有可能滅亡。而正是在這時,地表下傳來了援助的信息,原來在地殼下,長久居住著一群「內星人」,並表示願意接納一部份的人進入「地幔空間」避難。
讓一部份的人活下去。
因為不可能同時救活所有人,所以就產生分配的問題,而人類回應這類問題的方式,往往驚人地相似,那就是戰爭。雖然書中沒有用太大的篇幅去描寫這場「第三次世界大戰」(以下簡稱「三戰」),不過精準的描述讓讀者得以想見戰爭的規模,那不是傳統的熱兵器戰爭,而是更高階的電子戰,一切以癱瘓對方的電子設備為目標。這很接近目前武器發展的趨勢,讓人相信這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。
人性的現實讓人感到不勝唏噓,面對地球的危難,人類非但沒有團結起來,反而繼續著強凌弱的千古輪迴,不必等到太陽風暴襲來,地球早已成了人間煉獄。最後勝者得以進入地殼內躲避風暴,成了「圓之內」的居民;而敗者處在「圓之外」,等待著死亡的到來,而且因為「三戰」的蹂躪,戰敗國的基礎設施和電子設備已經被破壞大半,糧食也因為熱浪來襲而大量減產……讓人不禁感嘆,人類最大的敵人,終究還是人類本身。
以上只是《浮動世界》的故事背景,由此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龐大的野心。在這座巨大的舞台上,主線是兩起發生在「圓之外」的「縫屍案」。
不同於一般推理小說以分屍案作為謎題,《浮動世界》則是一改常理地把兩具屍體縫在了一起,立刻就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。而小說分為「圓之外」和「圓之內」兩個部份,「圓之外」講述的是案發後的初步調查,而「圓之內」則是設定在太陽風暴過後,地殼下的人類重新回歸地表,意外挖掘出存有案件資料的時光囊,便重新調查這起詭異的案件。
而故事的進程,並不單單只有案件的解決,提子墨沒有浪費這個龐大的科幻背景,因為太陽風暴而形成的「末世感」,書中的每個角色都被這個背景深深影響著,並因此做出了相應的行動:一對情人因為身處不同國家,被迫分處「圓之內」和「圓之外」;一對夫婦因為執念,錯失成為「圓之內」的一份子,最後甚至釀成慘劇。
儘管有著龐大的故事背景,和深刻的人性覺察,《浮動世界》的篇幅卻也不會厚重得讓人喘不過氣。在提子墨精煉的筆鋒之下,整個故事舉重若輕,該有的細節卻一點都沒有馬虎。
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,在於對「內星人」的想像,滿足了科幻迷對「What if」的好奇。如果地殼深處真的有高等智慧,他們會是以什麼形式存在?如果他們真的存在,又是從何處來的?他們知道地殼外的人類嗎?又是以什麼形式與人類共存?對於「內星人」的這一連串問題,都能在小說中獲得滿意的答案,提子墨不僅以科學的角度解釋,還透過神話建構了「內星人」的歷史,將這個科幻的產物融入到人類的歷史當中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