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2022台灣犯罪文學.名場面13作
本單元將於每一個年度,以不同的主題方向挑選出台灣犯罪文學的13部作品。2022年的主題是「台灣犯罪文學.名場面」,表面上是精選了台灣犯罪文學發展至今,長篇的小說創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「場面」,這些描述可能含括「場景」的描繪、「角色」的塑造、「詭計」的佈局……等等屬於故事情節文本的精采內容,然而,如何避免太過主觀的閱讀偏好或情境影響,從「名場面」的架構中,看見台灣犯罪文學中值得再深入一探究竟,甚至能夠碰觸長久以來的「在地書/譯寫」的議題,遂成為本期的關注重點。
本期十三作名單已於《詭祕客 2022》揭曉,並且有更精闢的摘錄與評論。官網上僅提供「名場面13作」的部分資訊,並於名單後節錄了台灣犯罪文學研究者洪敍銘於《詭祕客 2022》刊載之專文〈觀看地景——台灣犯罪文學「名場面」十三作〉一文的部分內容,一同探索台灣犯罪文學中「地景」(landscape)一詞及其延伸出的概念。
觀看地景──台灣犯罪文學「名場面」十三作
本文節錄自洪敍銘發表於《詭祕客 2022》專文之部分內容
台灣犯罪文學的發展,在本格復興的浪潮後,表現出一股益加強烈的、對於本土化與在地化的追求,除了應用現當代資訊傳播快速的優勢,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故事內容外,向前世代傳承脈絡的探索與回顧,也成為2010年以降的台灣犯罪文壇,不容忽視的能量。在這些作品中,我們時常可以發現「現時」的城市空間及其「部分」真實性的置入,漸漸成為普遍且重要的架構與基礎,無論是透過民俗文化(傳說)、歷史事件(新聞、軼事)、社會網絡的沿用或改造,大致上已對於彼時短暫興起的「台灣新本格」潮流,做出了強而有力的回應……。(洪敍銘,2020)
本期的「年度十三作」專欄,表面上是精選了台灣犯罪文學發展至今,長篇的小說創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「場面」,這些描述可能含括「場景」的描繪、「角色」的塑造、「詭計」的佈局……等等屬於故事情節文本的精采內容,然而,如何避免太過主觀的閱讀偏好或受到特定情境的影響,從「名場面」的架構中,看見台灣犯罪文學中值得再深入一探究竟,甚至能夠碰觸長久以來的「在地書/譯寫」的議題,則是本期書單中的關注焦點。
反過來說,本年度的十三本作品,大抵上都表現出了一種「反射」台灣在地性或地方特性的可能,而其特點及其被選錄的重點在於,這些作品所敘寫的特定場面,「如何」與「為何」得以呈現出一種接近「台灣」的輪廓、圖像甚或現實?據此,我們將這樣的特定場面,定義為「名場面」,並嘗試探索文字敘述與「台灣」這片土地(與社會)間幽微的連結。
「地景」(landscape)一詞及其延伸出的概念,是十分時興的一種閱讀、探究小說創作的方式,同時也是我們談論到前述議題時,很難不被提及的方向。
什麼是「地景」?《環境科學大辭典》的釋義:「除了『土地的外觀』外還指『一個區域與該區域的外觀』」(李石頓,2002),也因此,此一名詞通常綜合了人們所見、所聞的「風景」、「景物」或「景觀」,從而產生了自然地景(natural landscape)和人文或文化地景(cultural landscape)的類別。
然而,許多人文地理學家已不斷提醒人們,「地景」通常具有人為的意涵,因此不完全是某種自然的景物,或即使它是自然景物,也必然會存在著人們對這個地景的定義或詮釋,誠如美國地理學家克雷斯維爾(Tim Cresswell)(2004/2006)所言,地景結合了局部陸地的有形地勢(可以觀看的事物)和視野觀念(觀看的方式),而在大部分的地景定義裡,觀者位居地景之外(頁19-21)。可知有形的地景本身固然是一個應當被注意的對象,但所謂觀看地景的方式,可能會是一個至為重要的關鍵。
閱讀小說創作的讀者們,事實上也能嘗試扮演著這個「觀者」的角色,畢竟我們透過作者的邀請,進入他所建構的小說世界及其空間設定,我們似乎能夠從「如何觀看地景」作為線索,開啟另一種非典型的推理與解謎…… (全文請詳閱《詭祕客 2022》犯罪文學專刊)
bottom of page